盡管外來魚類的引種和入侵給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影響,但是這些小范圍內的風險往往被高估了(Glozan et al.,2008)。對于外來魚類,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負面影響上,但實際上,在全球范圍內,大多數淡水魚的引進并沒有被確定為有生態影響,而是有巨大的社會效益(De Silva et al.,2004;李家樂 等,2007;Glozan et al.,2008;Arthur et al.,2010)。目前,對于大部分地區來說,水產養殖提供了最便捷也是 最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Lowe et al.,2010; Ottinger et al.,2016)。根據現有的記錄,全球水產養殖的產量越來越多,養殖產量提供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水產品消費,而外來魚類的引種是促進這一增長的最主要因素(Lin et al.,2015)。在經濟效益方面,外來魚類的引種給人類帶來了財富高達千億美元(Glozan et al.,2010;Wittmann et al.,2014)。隨 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漁業資源的衰竭,人類對水產養殖的依賴越來越大,而依靠外來種的引種來促進水產養殖的發展將變得不可避免(Glozan et al.,2008)。然而,由于媒體和一些環保工作者對外來魚類的錯誤解讀,大量有益的外來魚類往往被納入入侵種的范疇。近年來,關于外來魚類媒體報道數量較多,也比較容易引起社會反響,這些報道一方面促進了公眾對外來魚類的認識,例如大量對雀鱔、食人鯧(Pygocentrus nattereri) 的報道。但另一方面,媒體由于專業的限制,往往將外來入侵魚類擴大到所有外來魚類物種,或者夸大了外來魚類的生態影響,導致公眾將所有外來物種當成洪水猛獸(胡隱昌,2015)。這樣,既阻礙了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外來魚類的科學評估。
今天讀到“魚類生態學“”公眾號推薦的文章“非本土物種一定會帶來不利影響嗎?”,Sax, D. F., Schlaepfer, M. A., & Olden, J. D. (2022). Valu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non-native species to people and nature.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深有感觸,想起幾年前寫的一段話,還請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