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樟翰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一名退休水產養殖專家,研究員,2015年退休。作為水產戰線一名退休老兵,他對水產事業念念不忘,現如今仍然耕耘在水產養殖一線。2014年以來,他帶領技術團隊走進貧困縣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開啟高寒石灰巖山區漁業科技惠農之旅。
選種育種提效益
禾花魚是當地一個特色水產養殖品種,但傳統魚種生長慢、繁殖周期較短,難以滿足市場化需求。借助多年一線養殖經驗,黃樟翰巧妙地采用“北種南繁”做法:把禾花魚運到氣候溫暖的江門市繁育,待魚苗培育至一定規格后再運回乳源瑤族自治縣放回稻田里。這大大縮短禾花魚養殖周期,提高了養殖效率。同時,黃樟翰對禾花魚進行定向選擇育種,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提純復壯,對魚種進行品種改良。目前新品種已選育到第六代,新品種禾花魚生長速度比原來快4倍,體高、身短、易捕撈、難逃跑,非常適宜當地稻田養殖。
新品種魚苗的成功改良提高了養殖戶的養殖積極性及經濟效益。2018年,中沖合作社幫扶4戶貧困戶在加入稻田養魚后,人均年收入達到8000元;全鎮其余貧困戶加入稻田養殖禾花魚后,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
攜手合作謀共進
品種改良后,黃樟翰致力于稻田養殖禾花魚推廣事業。他鼓勵沿線農民利用自有稻田發展禾花魚雙造養殖,攜手當地農業產業力量,形成集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田園觀光和農耕體驗為特色的綜合性觀光農業產業帶。2014年起,黃樟翰在當地縣政府支持下,攜手當地合作社開展標準化禾花魚養殖研究與推廣示范。合作社結合現代電子商務技術,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包裝和銷售稻魚產品,帶動社員及周邊農戶增產增收,形成了一套獨特生產技術模式和產業經營模式。在發展漁業養殖的同時,為全縣生態旅游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利用禾花魚的良好口碑,當地在2017年和2018年兩年連續舉辦“禾花魚美食文化節”。文化節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玩,特色禾花魚因其肉質鮮、骨頭軟而深受游客喜愛。僅2017年9月2日當天,文化節活動為周邊村莊創收將近百萬元,有效促進當地產業融合,共同發展。
制定規范促發展
為幫助當地漁業養殖取得長遠發展,黃樟翰在漁業養殖標準化生產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由黃樟翰團隊與當地農業機構共同制定的《稻田養魚技術規范》目前正在申報地方標準,有望于近期通過并發布,為當地水產養殖事業提供長遠指導。黃樟翰在開始乳源瑤族自治縣科技扶貧工作時,經常長時間呆在當地進行實地調研,到當地走一走,與養殖戶聊一聊,親自給當地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幫助完善當地禾花魚養殖人才隊伍建設,當地養殖戶都尊稱他為“黃專家”。
黃樟翰還以個人名義給經濟困難養殖農戶捐款,作為大家養殖禾花魚啟動資金。他表示:我個人支持他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大家把禾花魚養好,提高收入,讓大家日子過得更好。
(人事處供稿,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