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至5月31日,珠江水產研究所與屬地有關部門、周邊學校聯合開展了202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宣傳了漁業科普知識、弘揚了科學家精神。
5月20至21日,2023年廣州科技活動周開幕式暨廣州創新科普嘉年華活動在廣州靈感創新展館舉辦,珠江所全程參加了為期2天的展示。活動現場,珠江所展示了四大家魚、養殖新品種烏斑雜交鱧、常見外來入侵生物、漁業環境保護書籍等內容,向公眾科普淡水魚養殖技術、外來水生生物資源合理利用與防控、保護漁業環境及資源重要性等知識;通過科普小實驗、顯微觀察等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到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方面的科學知識;通過互動問答、派發科普書籍和資料等方式提升參觀人群的參與度,增強科普氛圍。

活動現場
5月22日及26日,珠江所聯合廣鋼實驗幼兒園共同開展科普活動2場次。科普工作人員用簡單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傳遞著淡水漁業知識,為孩子們打開科學的大門,擴大科普宣傳工作的覆蓋面及影響力,激發了兒童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


參觀鐘麟紀念館 認識美麗的觀賞魚

漁用疫苗注射演示及體驗

學習斑鱧苗種繁育 辨識國家一級水生保護動物“黿”及龜鱉
5月31日下午,珠江所科普基地與共青團荔灣區委、東漖街少工委、西塱城中村大黨委在西塱小學共同舉辦歡慶“六一”暨觀賞魚科普體驗活動,共800多人參加。活動過程中,由5名西塱小學學生組成的研學小分隊,在學校老師帶領下,帶齊“裝備”,進入我所所區開展了一段研學旅程,他們的任務不僅是自己觀察和記錄,還有一個特別任務——首次以抖音在線網絡直播的方式帶著全校師生一起實地探訪學習。5名科普小主播通過手機直播鏡頭實時與在校師生一起探尋珠江所龜鱉繁育基地和龍魚繁育基地,活靈活現的場景、水產專家生動的講解以及科普小主播提問,讓在校師生及家長進行了一次超越地域限制的互動。“校園—實地”交互式科普教育實現了水生動物科研資源共享和教育轉化,為學生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推動了西塱小學“魚我同學”校本實踐活動的深化發展。

所內體驗活動 直播鏡頭實時傳回課堂
在小學內的活動現場,珠江所設置科普攤位,擺放了國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黿”和二級保護水生動物“黃喉擬水龜”標本,以及魚的器官組合模型,吸引大批學生駐足觀看。觀賞魚拼圖、有獎知識競答等互動環節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淡水漁業知識。

另外,廣州市荔灣區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廣東生態職業學院海洋與漁業學院、樂賢坊小學等單位分別在所內開展“‘五老’研學”、“校外實踐”、“親子科普”等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