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23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在河源市組織了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和河源市水務局的相關專家,對珠江所編制的“龍川縣蘇雷壩水電站和河源市油富風光過魚需求及魚道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行了評審論證。參會單位有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珠江水產研究所、廣東省漁政總隊河源支隊廣東省漁政總隊龍川大隊、廣東省龍川縣蘇雷壩水電站發展有限公司及廣東省河源市油富風光電站發展有限公司。
珠江所李新輝研究員向與會專家及領導匯報了方案的內容和編制情況。二個電站分別是東江干流梯級規劃中楓樹壩水庫以下的第四及十個梯級,根據廣東省環境保護局相關“各水電站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意見的函” 二個水電站需建過魚設施的要求,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東江魚類歷史數據,發現魚類群落已發生變化,從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要考慮,分析了水壩對魚類群落的影響和現存魚類的過壩需求,確定了主要的過魚對象。
方案根據電站運行以來上游來水量、正常蓄水位等水文參數,結合電站布局,通過比較不同的比選方案,最終采用豎縫式魚道結構,初步確定豎縫寬度為0.25m,分別通過改造排漂池及在右岸加建的方式來設計魚道。方案編制目標明確,依據充分,內容翔實,所提出的魚道設計方案符合各個水電站的實際情況及主要過魚對象的生物學習性,具有可操作性。得到與會專家和領導的肯定,對東江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專家一致同意通過論證。至今,東江十四級梯級電站已有六級梯級完成魚道設計論證(包括在建),這為江河連通創造了條件,為上下游魚類種群交流提供了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