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與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聯合,在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開展可持續農業田野調查研究,歷時三年時間,撰寫了《中國乳源稻田養魚系統生態服務價值評價》論文,該論文于2020年2月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Ecosystem Services”。該雜志屬于生態系統服務領域的頂級期刊,在國際期刊 JCR分區屬于生態學1區(Q1),同時被SCI和SSCI雙收錄,目前影響因子6.330。
稻田養魚作為一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在中華大地綿延了一千二百余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5年6月將中國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列為世界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示范保護。生態系統服務(ES)是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惠益。稻田生態系統服務有著極高常常無法計量的價值,由于其與人類的福祉關系極其密切,充分評價生態服務價值已成為生態系統資產化管理、生態補償、生態服務有償使用等政策執行的迫切需求。論文以乳源瑤族自治縣稻田養魚系統為案例進行了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獲得了以下成果。
1、提出稻田養魚生態系統服務驅動力響應模型。相比較分散、零星的研究指標,論文創新提出以“問題—驅動力—壓力—響應—解決問題”為驅動力的級聯模型,該模型具有更好動態性、邏輯性,可通過指標的遞進關系追溯原因、結果和評估影響。乳源近年出現的荒地開田進行稻田養魚的現象,充分印證了稻田養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驅動力效應,也給促進全球糧食可持續生產提供了新手段。
2、構建了稻田養魚系統生態服務價值評估體系。論文依據乳源稻田養魚的特征,將稻田養魚生態系統服務分類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文化服務4個一級類型,在一級類型之下進一步劃分出11種二級類型,其中,供給服務包括食物生產、原材料生產和水資源供給3個二級類型;調節服務包括氣體調節、氣候調節、凈化環境、水文調節4個二級類型;支持服務包括土壤保持、維持養分循環、維持生物多樣性3個二級類型;文化服務則主要為提供景觀服務1個二級類型。首次在二級類型中采用 21個評價指標對稻田養魚系統生態服務價值進行綜合評價。
3、發現稻田養魚生態服務價值的特征。以乳源瑤族自治縣稻田養魚系統為案例進行了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研究結果發現,盡管作者沒有使用通貨膨脹系數,但是稻田養魚系統每公頃生態服務價值(ES)仍然達到255529元(約1.7萬元/畝),比單種水稻的ES提升了37.9%;稻田養魚系統每公頃生態服務價值(ES)是單種水稻的經濟收入的6.74。稻田養魚系統每公頃生態服務價值(ES)是其經濟收入的2.31倍。此外,乳源稻田養魚系統的氣溫調節和水土保護作用的價值占比達54.3%,遠遠大于其他價值。稻-魚系統的保水作用這使得稻-魚系統在發揮類似小型水庫的作用提升,在石灰巖地區石漠化嚴重地區,其保護耕地的價值意義重要,這一點給我國石漠化地區的生態修復帶來了啟發。位于南中國粵北山區乳源瑤族自治縣西京古道的稻田養魚生態農業歷史悠久,為喀斯特地貌典型代表,其在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服務價值尤為重要。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東省省級促進經濟發展專項等項目的資助。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劉端副教授是該文第一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謝駿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珠江水產研究所黃樟漢研究員、乳源瑤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李金照等提供了指導和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