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生態研究室團隊在江河魚類種內競爭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Individual dietary specialization reduces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rather than feeding activity, in black amur bream (Megalobrama terminalis)” 發表在《ScientificReports》上,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分別為夏雨果助理研究員和李新輝研究員(主任)。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4997-8。
種群生態學中的競爭過程影響個體的時空分布格局,其運作過程一直是生態學家十分關注的問題。由于個體間相同的生長繁殖需求,一般種內競爭比中間競爭更加激烈。個體特化是指種群中部分成員利用種群一小部分的基礎資源,廣泛存在于野生動物種群中,甚至不同性別或年齡級中均存在。種內及種間競爭、可獲得資源的多樣性、捕食等都將影響種群個體特化強度。攝食節律的個體特化及高可塑性在自然種群中很常見。然而,這二者在種內競爭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該研究通過晝夜連續采樣,采用鏡檢及穩定同位素方法,對廣東魴攝食節律、食物組成、生態位寬度、生態位重疊、個體特化度等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廣東魴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存在食性偏好和個體特化度的轉變,成魚的生態位寬度明顯高于幼魚。攝食節律在不同大小組之間無顯著差異,攝食活動僅與時間顯著相關。不同個體廣東魴之間存在較強的食性競爭,小個體的個體特化度明顯高于大個體組。個體特化度與食性相似性有正相關關系。以上結果表明,廣東魴通過個體特化來減少種內競爭,而不是通過攝食節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