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正值廣州市疫情較為嚴重時,珠江水產研究所龜鱉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響應中央號召,打好種業翻身仗,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在高要基地持續進行絲尾鳠人工繁殖試驗,并獲得成功。在團隊首席朱新平研究員及高要基地主任劉毅輝副研究員帶領下,團隊成員克服困難,通過多年努力,歷經無數次試驗,終于在絲尾鳠的人工馴養繁殖和苗種培育方面取得突破,目前成功培育出絲尾鳠3-4cm苗種10余萬尾,這是廣東首次實現絲尾鳠規模化人工繁育。
絲尾鳠為我國瀾滄江土著種,曾被列為云南“六大名魚”之首。其與珠江“四大名魚”之一的斑鳠在分類學上同為一屬,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市場推廣價值。五年前,我所從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引進了絲尾鳠苗種。這五年來,從苗種引進馴養到養成、繁殖、苗種培育成功,團隊成員認真記錄每一個環節,現已基本掌握絲尾鳠在廣東地區的池塘馴養、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為后續養殖推廣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