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物脫氮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行業關注,添加碳源對低碳氮比的污水處理效果及機理成為新的研究熱點。養殖尾水在排放之前進行脫氮處理降低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具有實際意義。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淡水池塘養殖生態環境調控創新團隊在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waste in the enhancement of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of aquaculture wastewater》發表在《PeerJ》上。該論文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計劃(2019YFD0900302)和廣東省促進經濟發展專項(現代漁業發展用途)(粵農2019B13)資助,文章第一作者為研究生高書偉,通訊作者為龔望寶副研究員和謝駿研究員。文章鏈接網址:https://peerj.com/articles/13339/
碳源是限制生物脫氮速率的關鍵因素之一。養殖尾水具有低碳氮比的特征,將農業廢棄物作為養殖尾水生物脫氮的固相碳源,不僅經濟環保高效,還可以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本研究基于“以廢治廢”的理念,探討了六種農業廢棄物(絲瓜絡、香蕉桿、高粱桿、小麥殼、西瓜皮和紅薯桿)對養殖尾水的脫氮效果。結果發現六種農業廢棄物均具有良好的碳釋放能力,均能完全去除尾水中的硝酸鹽氮和亞硝酸鹽氮,其中高粱桿的反硝化速率最高,其次是絲瓜絡、麥殼、香蕉秸稈和紅薯秸稈,西瓜皮最低;絲瓜絡的二次污染物釋放量最低且具有長期穩定的碳釋放能力,對尾水中總氮和總磷的去除率也最高。研究結果為選擇高效的農業廢棄物在養殖尾水處理中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為進一步探索生物脫氮技術在養殖尾水處理中的應用提供了有效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