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中國水產學會和中國漁業協會在安徽合肥聯合舉辦了“漁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戰略論壇”。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中國水產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肖放就《鄉村振興:基于現代養殖業技術創新和模式引領的新思考》作了主題報告,她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漁業轉型升級提出的新要求、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任務更加艱巨和緊迫、技術創新和模式引領的重要方向等三個層面談了對水產養殖業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現代漁業技術創新和模式引領作用的深層次思考。

報告中,肖放談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漁業轉型升級提出的新要求,從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到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20字方針,內涵既是一脈相承又有新時代的變化。過去更突出“農業現代化”生產力提高,現在同時關注農村現代化。在談到新時代漁業發展目標任務時,她指出,2005年,新農村建設時期,漁業行業提出了“確保水產品安全供給,確保漁民持續增收;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漁區社會和諧發展”“兩確保、兩促進”目標任務。2018年,全國漁業轉型升級推進會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16字漁業發展目標任務,主要表現在:一是從“確保水產品安全供給”到“減量增收”和“提質增效”;二是從“確保漁民持續增收”到“富裕漁民”;三是從“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漁區社會和諧發展”到“綠色發展”。這些目標任務既是一脈相承又有新的提高。
肖放指出,新時代漁業發展16字目標,反映了漁業產業技術新定位。今年,韓長賦部長指出,現代水產養殖要做到“健康養殖、綠色發展、節本增效、以質取勝、環境友好、不濫用藥。養殖不是越多越密越好、要養殖環境可容納,魚也要舒服,科學養殖‘魚樂園’”。于康震副部長去年提出“把打造現代水產養殖新模式作為引領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戰略下,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技術模式的作用更為凸顯,科技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加重要。要把“減量增收、綠色發展”新要求轉化為工作新思路,著力推動工作導向的重大轉變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調整,加快推進養殖技術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不斷增強產業敏銳性和技術敏感性,促進漁業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培育。
肖放認為,當前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任務更加艱巨和緊迫,許多傳統養殖區域劃入生態紅線范圍;新法規進一步嚴格尾水排放要求。在環保相關政策法規的新要求下,傳統水產養殖的問題進一步暴露,技術性問題的短板開始顯現:一是養殖尾水直排直放。池塘養殖產量2300多萬噸,占養殖總產量的48%。90%以上傳統池塘沒有養殖尾水處理設施。二是不管不顧養殖方式養殖容量,過度追求高密度。一些地區無視生態環境承載力,過度追求高密度,過度投入物質要素,導致病害多發、頻繁用藥、養殖污染等問題。三是動保產品使用不規范。近年來,動保、水質調節劑等非藥品使用,發揮了減藥作用,抗生素降低了50%,但同時水質改良劑、底質改良劑等非藥品使用量提高了5倍。四是種業發展質量不高。新品種研發和良種培育仍然重生長等數量性狀,輕品質和抗逆性等質量性狀,同時,水產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五是飼料面臨轉型升級問題。人工配合飼料替代野雜魚冰鮮餌料仍處于實驗階段。同時飼料一味追求高蛋白,缺乏針對不同養殖模式的專用飼料。六是疫病防控面臨新的壓力。老病難根除,2016年以來,不同養殖模式下監測的發病面積占總監測面積的比例:海水工廠化17.8%,淡水池塘16.6%,淡水網箱16.3%,海水普通網箱11.8%,海水池塘8%,淡水工廠化6.8%。新的病害發病率呈增長態勢。七是人的觀念和技能轉換,跟不上新要求、新模式的推進速度。現有的教科書多以增產為導向。對實踐中涌現出的新的養殖方式、養殖技術缺乏敏感性,技能轉換跟不上。掌握新型技術模式的專業人才缺乏。
肖放強調,水產養殖技術創新和模式引領要從5個重要方向入手:
方向一,養殖空間布局。海洋:海水養殖將向外海拓展,以養殖工船和深水抗風浪網箱為代表;將下延海底縱深,發展海洋牧場,打造海底綠水青山;適度發展濾食性養殖品種。大江大河和湖泊水庫:投喂型養殖方式應當退出,已經有了新型池塘養殖模式,能夠保證水產品供應,沒有必要再向開放性水域追求高產,應當發展生態增殖漁業。池塘等土地利用型:現代模式下的海淡水池塘養殖、種養循環型的養殖方式、工廠化養殖、鹽堿地開發等。
方向二,先進養殖模式。現代模式示范重點:一是循環漁業模式(基于生物類的循環經濟)。淡水側是稻漁綜合種養,海水側是多營養層次復合養殖。魚菜共生也是漁業和種植業的循環經濟發展。二是池塘養殖模式。解決池塘轉型升級和尾水處理問題,主要示范應用池塘連片尾水處理生態化養殖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俗稱跑道魚模式)、陸基推水式集裝箱養殖模式等三種模式。三是沿海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等模式都在不斷進行技術改良和提升。四是“一拖二式”集裝箱養殖,可以在未來土地緊缺、水資源嚴控情況下,保障養殖業發展。
方向三,現代水產種業。現代水產養殖業應該是一機兩翼,一翼是現代養殖模式,一翼是現代水產種業。示范推廣一批適應生產生活變革的優良品種,更多關注社會需求以及抗病、抗逆性狀,配套的新品種選育、繁育和養殖技術。
方向四,團體標準制定。針對當前漁業標準對接不準、供給不足、應用不夠等問題,組織開展養殖模式、設施裝備、關鍵技術、品質質量四類團體標準制定。
方向五,現代專業化人才。技術創新和模式引領需要一大批高素質多技能復合型人才。應從教學抓起、從體系抓起、從漁民抓起、從企業中推舉,打造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產業的“一懂兩愛”的漁業現代化專業人才隊伍。
肖放在報告總結中強調,當前,水產養殖業已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漁業生態產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漁業也進入這一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的關口,這是一個鳳凰涅槃的過程。解決新時代漁業發展的問題,需要全體漁業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
來自農業農村部、各地漁業管理部門、水產技術推廣機構、漁業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的代表,及中國水產學會、中國漁業協會會員等近500位代表參加論壇。
來源: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中國水產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