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操戈 鄧衛哲
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休閑漁業高峰論壇暨休閑漁業品牌發布會上,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獲評首批國家級“最美漁村”,當地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成果初步顯現。
近年來,潭門鎮充分挖掘南海特色漁耕文化,大力發展休閑漁業,為全域旅游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每年舉辦的“潭門趕海節”吸引數十萬游客齊聚潭門鎮趕海捕魚,體驗當地傳承千年的漁耕文化。一聲海螺號子響,民樂起、龍獅舞,漁民拜龍王、祭船神,祈求出海平安、漁獲豐收,場景熱鬧非凡。
“文化趕海”,助推漁業轉型升級
潭門人世代闖海,千百年來一直在南海耕海捕魚。近年來,潭門鎮積極響應國家南海戰略,造大船、闖遠海,發展遠洋捕撈。潭門中心漁港作為國家一級漁港,當地漁業產值達7億多元,占全鎮年產值的四分之一。全鎮漁業從業人數也從高峰期的1萬多人減少到6000多人,產業轉型駛入正軌。
2015年潭門鎮舉辦了首屆趕海節,探索漁旅融合,發展休閑漁業。潭門充分挖掘南海更路簿、鬧鯉魚燈、祭108兄弟公出海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南海漁耕文化融入休閑漁業,推動產業換擋升級。
據介紹,更路簿是潭門漁民時代口口相傳的南海航行路線知識,它詳細記錄了西南中沙群島的島礁名稱、準確位置和航行針位(航向)、更數(距離)及島礁特征,是千百年來漁民在南海航行的經驗總結。祭108兄弟公出海儀式,則是潭門漁民每年出海前祭拜龍王、海神娘娘、斗海盜戰風浪的“108兄弟公”的傳統民俗活動。
憑借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潭門趕海節每年都會吸引數十萬名游客參加,體驗趕海拾貝、織網捕魚,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和海鮮大餐。趕海節期間潭門的漁家樂游客爆滿,累計消費近千萬元。“趕海節為潭門鎮休閑漁業發展開了個好頭,也堅定了我們發展休閑漁業的信心。”潭門鎮漁業中心主任戴于島告訴記者,潭門鎮正在規劃建設海洋牧場和休閑漁業碼頭,提出了海岸帶修復工程,復種珊瑚,恢復海藻,把木質漁船改造成休閑漁船,滿足游客的體驗需求和“漁獲感”。
漁旅融合,打造田園幸福城市
在戴于島的愿景中,來潭門體驗休閑漁業的“標配”,應該是看國家南海博物館、玩趕海捕魚、吃海鮮大餐、住漁家民宿。漁業三產高度融合,全產業鏈協調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將休閑漁業做優做精。潭門鎮結合海南全域旅游建設的思路,堅持把全鎮按照一個景區的理念進行打造,早在幾年前就完成了整鎮的街道立面改造和道路硬化,旅游基礎設施相對完善。
據了解,總投資6000萬元,由政府主導、企業投資、漁民參與的潭門鎮排港村美麗漁村改造項目正在順利實施,轉產上岸的漁民正將漁業捕撈合作社轉變成休閑漁業合作社,積極參與美麗漁村建設,不少漁民還將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具有漁耕文化特色的民宿和漁家樂。
排港村村民陳廷雄是第一批轉產上岸的漁民,2014年他和家人積極響應瓊海市號召,在“不砍樹、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鎮化”的田園幸福城市思路下,整合自家宅基地和房前屋后的土地開起了漁家小屋漁家樂。幾年下來,生意越做越好,不僅家里日子日漸紅火,還帶動了周邊的20多名村民就業,每人每天提供兩餐還有最低2300元的月工資。
在“漁家小屋”里耕海文化隨處可見,樹影婆娑間老船木做成的桌椅、舊漁船改造成的景觀、滿墻的出海號子和打油詩,讓游客在品嘗潭門海鮮美食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濃濃的闖海文化。陳廷雄說:“只有文化傳承才能持續發展,潭門要用闖海文化把游客吸引來、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