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尾人工繁育魚苗,近20年來選育出十多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育種技術、制種生產等方面取得多項科技成果。
在廣州花地河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下稱“珠江所”)經過70年發展,如今已成為珠江流域頗具影響力的國家級水產科研機構。

珠江所航拍 李睦宇 攝
70年來,珠江所立足華南,始終以國家和人民的需求為發展方向,以推動我國漁業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為己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筑牢中國淡水漁業世界領先地位。
漁業高質量發展,種業是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推動力。從上世紀50年代起,珠江所人接續奮斗,通過大量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實現了漁業科技創新及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打造了水產種業“中國芯片”。

突破魚類繁殖技術
開創中國人工養魚新紀元
在珠江所綜合大樓旁,有一片陳舊的水泥池,正是鐘麟團隊曾經從事過魚苗繁育的設施,中國水產種業的起點。
1958年,鐘麟在國際上首次突破家魚全人工繁殖技術。他設計出“生理生態培育法”,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技術體系,從此結束了養殖魚苗依賴天然捕撈的歷史,成為漁業從“狩獵型”向“農耕型”的里程碑,開創了中國人工養魚的新紀元。

珠江水產研究所內家魚人工繁殖池

鐘麟(左)在觀察魚苗
在珠江所鐘麟紀念館內,一張張老照片記錄了種業人不忘初心、艱苦探索的歷程。按照鐘麟建立的技術原理,科研工作者相繼突破了鰱、鳙、草魚、鯪、鳊、魴、青魚等人工繁殖關,使我國淡水魚類全人工繁殖技術及其理論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為我國確立“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解決吃魚難和漁民增收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資料記載,到1962年,全國人工繁殖鰱、鳙魚苗10多億尾;1987年,全國人工繁殖魚苗達2000多億尾,是家魚人工繁育技術突破之前的十倍之多。從1989年起,我國水產養殖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至今。
1975-1987年,珠江所先后舉辦了十期聯合國糧農組織淡水養魚培訓班,為幾十個國家培訓了140多位學員,把中國家魚繁養技術推廣到全世界,為世界漁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鐘麟(右二)和淡水養魚培訓班學員交談

研發多個新品種
賦能淡水漁業變革升級
2020年,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在廣州開幕,珠江所培育的中華鱉“珠水1號”和 羅非魚“粵閩1號”等水產新品種吸引了眾多關注。近年來,珠江所在種業創新方面持續聚焦,不斷培育研發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動我國水產種業快速前進。
2010年,全國首個大口黑鱸(加州鱸)新品種“優鱸1號”問世,這一名優品種從此擺脫粗放式養殖,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2018年,“優鱸3號”通過審定,進一步推動了加州鱸大規模人工飼料養殖。隨著良種持續推廣,加州鱸年產量在幾年間攀升至80多萬噸,帶動我國淡水漁業又一次升級變革。

大口黑鱸(加州鱸)新品種“優鱸3號”

“優鱸3號”推廣加盟企業簽約儀式
水產業的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種業推動。珠江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珠江所在種業建設方面,始終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圍繞行業面臨的難點和痛點,重點提升養殖效益,提高水產品品質,培育養殖戶真正需要的苗種,打造可持續發展模式。
2014年,烏斑雜交鱧選育成功,可全程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生長速度更快,在大部分養殖區可安全越冬,顯著提升了養殖效益。2015年、2020年,珠江所相繼選育莫荷羅非魚“廣福1號”、羅非魚“粵閩1號”成功,為創新羅非魚養殖模式,提高商品魚肉質品質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還突破了超雄羅非魚親本規范化生產技術瓶頸,為其他養殖魚類精準性控育種技術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數十年來,珠江所培育出多個水產良種
想要好品種,找珠江所。在我國淡水漁業行業,珠江所以選育品種多、繁育技術好而聞名。從2020-2022年,珠江所選育出中華鱉“珠水1號”、翹嘴鱖“廣清1號”、禾花鯉“乳源1號”、雜交鱧“雄鱧1號”等新品種,并通過和廣東綠卡實業有限公司、廣東梁氏水產種業有限公司、廣東百容水產良種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持續推進良種選育和市場推廣工作,讓好品種保持長久生命力。
立足華南,放眼全國,近年來,珠江所著力開展科企合作,使科研工作和市場結合更緊密,選育效果更顯著,生產繁育效率更高,推動了水產良種大范圍普及。

推廣良種良法
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
在水產種業研究領域,珠江所有五項重點科研方向:水產種質資源鑒定與保存、魚類遺傳育種、蝦類遺傳育種、龜鱉類遺傳育種、觀賞魚繁育技術及標準。經過多年努力,珠江所研究歸納多套相關技術及標準,以良法提高良種應用效益,加強推廣效果。
從2010年至今,珠江所陸續推出鱖魚、鱸魚、烏鱧等優良品種培育與健康生態養殖技術,鱖魚全生態繁養技術、淡水龜養殖產業化關鍵技術,寶石鱸苗種繁育及養殖技術,美洲鰣繁育及養殖技術,優鱸系列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等規程,先后被農業農村部,廣東省及多個市縣列為主推技術。通過示范推廣,進一步提高了主導品種養殖效益,通過不斷總結提升,探索出適合不同地區的養殖模式。

農業農村部領導調研珠江所黿人工繁育成果
珠江所作為國家級漁業綜合科研機構,承擔我國珠江流域及熱帶亞熱帶漁業重大基礎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研究的任務。多年來,在加強研發良種的同時,為推動水產良種體系建設做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
從2004年起,相關團隊對珠江水系廣東段主要魚類產卵場生態,及瀕危魚類進行調查,成功規劃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共覆蓋210種魚類,占廣東江河魚類62.5%。該項目在廣東省漁業、環保、航道、水利、區域經濟建設相關水生態保護中,做出了難于量化的貢獻。
2011年,淡水魚類種質分子鑒定研究與應用項目完成,填補了我國水產種質分子鑒定技術空白,將我國淡水魚類種質分子鑒定研究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基于上述工作,建立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平臺珠江流域分中心(廣東省淡水漁業種質資源庫),保存了46種活體、318種標本、9株細胞、5種魚類精子、62種基因組DNA。2022年,珠江所入選“國家水產種業陣型企業名單(技術支撐專業化平臺)”,白俊杰、朱新平、陳昆慈被評為“廣東水產種業十大育種專家”。

珠江流域水產種質資源調研成果
如今,中國水產養殖正在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保證物資供應,升級到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檔水產品。沿著鐘麟等老一輩科學家開創的路線,珠江所人懷抱夢想,為振興漁業科技而不懈努力。
70年櫛風沐雨,從一尾魚苗到世界級大產業,在中國漁業的歷史坐標中,珠江所留下了鮮明的印記。
走過70載,珠江所的發展,既是我國漁業科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具體表現,更是我國引領世界漁業發展,創建農業經濟新格局的光輝歷程。隨著中國漁業這艘巨輪駛向遠方,未來必定更加精彩!(轉載自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