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言 —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加劇,外來物種入侵形勢日趨嚴峻,已成為國家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威脅,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科學管理和有效防控成為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需求。由于水系網絡發達、人類活動密集,加之外來水生動物擴散能力強,水生生態系統一直是外來入侵物種傳播擴散的熱點區域。與外來植物和陸生外來動物相比,外來水生動物入侵帶來的生態和經濟危害尤為嚴重。此外,不同于被動引進外來雜草和病蟲害,大部分外來水生動物是出于漁業發展的目的被主動引進,并在保障糧食安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學認識和管理這些外來水生動物,兼顧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顯得更為重要,也更為復雜。
一、水產養殖與糧食安全
水產品是人類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球約31億人口提供了近20%的日均動物蛋白質攝入量。21世紀以來,在人口增長、貿易壁壘、局部戰爭和全球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下,人類正被食物不足和資源短缺等問題嚴重困擾。在陸地生物資源已基本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水生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拓展人類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也是緩解全球糧食危機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
水產品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0年水產品年產量達6549萬噸,達到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主要貢獻來自水產養殖。2020年全國水產養殖產量5224萬噸,占到水產品總量的80%,是漁業目前的支柱產業和未來發展方向,對于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漁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于植物蛋白,水產品提供的動物蛋白其氨基酸構成比例更符合人體需要,對于保障營養供給、維持膳食平衡和提高身體素質更為重要,而且水產品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率更高。在淡水大水面生態養殖漁業中,不投餌不施肥,人放天養,通過水生生物的生長將水體中碳、氮、磷等冗余的營養物質轉化為動物蛋白質等優質水產品帶出水體,以漁凈水、以漁抑藻,既能保障糧食安全,又有利于維護水域生態安全。可以說,在“大食物觀”的背景下,漁業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二、外來水生動物對糧食安全的促進作用
外來水生物種的引進在全球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僅僅出于水產養殖的目的,就有超過5600種的外來水生物種被引種到全球各地。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也是引進外來水生物種最多的國家之一,外來種對水產養殖的貢獻在25%以上,水生動物是外來水生生物養殖的最主要類群。以廣東、廣西和海南為例,外來魚類養殖量分別占到各省區淡水魚類養殖總量的22.11%、 30.05%和88.86%。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如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加州鱸(大口黑鱸)、南美白對蝦(凡納濱對蝦)、尼羅羅非魚等部分外來水生動物甚至已成為常見的養殖對象和“餐飲明星”。因此,外來水生動物對于漁業增產、漁民增收和保障糧食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龍蝦
小龍蝦是最常見的淡水養殖對象之一,2021年的養殖面積2600萬畝,產量為263萬噸,位列我國淡水養殖品種的第6位,年總產值4221.95億元,不僅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資源,更保障了數百萬人的生活和就業。

●加州鱸
加州鱸是最重要的淡水養殖鱸魚之一,隨著產業變遷與消費升級,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2020年養殖產量已達62萬噸,被業界媒體譽為“第五大家魚”,由于加州鱸長久以來市場行情穩定,利潤可觀,對漁民增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南美白對蝦
南美白對蝦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蝦類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國。2020年,全國南美白對蝦養殖總產量為186.3萬噸,占全球的近1/3,不僅經濟效益可觀,而且還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糧食安全、就業貢獻及文化傳承等方面。?

●尼羅羅非魚
尼羅羅非魚是和鯉并列的全球引種最廣泛的兩種魚類。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國,年產量在170萬噸左右,其中95%以上都是尼羅羅非魚,近30年來,僅按塘頭價計算的初級產值就在3000億元以上,對于水產品供應和出口創匯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以上4種,斑點叉尾鮰、淡水白鯧、羅氏沼蝦、麥瑞加拉鯪、露斯塔野鯪等外來物種也是常見的養殖對象,對于漁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也同樣有重要的作用。
三、外來水生動物入侵對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影響
盡管外來水生動物的養殖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具有較好的正面效益,但盲目引種和不規范養殖導致的外來水生動物入侵,也對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同樣構成了嚴重威脅,即使是一些成功的養殖種也不例外。
在養殖水域和種植水域(水稻生產等),外來入侵水生動物可通過捕食、競爭和疾病傳播給當地養殖種的生存帶來嚴重威脅,從而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如入侵到養殖池塘的鱷雀鱔、清道夫(正式名稱是“豹紋翼甲鯰”)、齊氏羅非魚等導致養殖對象產量下降或嚴重減產的情況屢見不鮮,云貴高原部分梯田地區的小龍蝦對堤壩的破壞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福壽螺對于水稻生產的威脅更是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面臨的重大難題。在自然水域,外來水生動物入侵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損失,也帶來了生態上的危害。在經濟上,外來水生動物通過捕食和競爭導致了部分漁業資源的衰退,降低了漁業捕撈的收益,例如低價值或無價值的外來種齊氏羅非魚和清道夫等的入侵,不僅降低了漁民的漁業捕撈量,也降低了漁民收入。在對自然水域的生態影響方面,外來入侵水生動物通過捕食(牛蛙、鱷雀鱔對本土水生生物的捕食作用)、競爭性替代(巴西龜對本土龜類的競爭性替代,食蚊魚對青鳉的競爭性替代)、生境破壞(清道夫和齊氏羅非魚對水底結構和水草的破壞,導致河床結構變化)和傳播疾病(牛蛙是導致全球兩棲動物快速下降和絕滅的蛙壺菌等的自然宿主和傳播者,其對蛙壺菌的傳播對于本土兩棲類危害巨大),導致了部分土著種資源量的減少甚至物種滅絕、水生生物多樣性降低和區系的改變,甚至造成水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退化,影響國家生態安全。
四、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矛盾統一和解決方案
解決好外來水生動物在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之間的矛盾,關鍵在于分類管理。

水生動物(本土水生動物和外來水生動物)與國家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一)對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均有威脅的外來入侵水生動物
1. 對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均有嚴重威脅的外來入侵水生動物

●鱷雀鱔:已在南方部分地區形成自然種群,并嚴重危害漁業生產和本土水生生物生存。

●清道夫(豹紋翼甲鯰):在南方地區形成了廣泛入侵,對本土物種和生態環境威脅大,同時危害漁業生產。

●齊氏羅非魚:已在長江以南地區形成入侵,是目前擴散速度最快、危害最大的羅非魚種類,不僅具有與其他羅非魚類似的危害,還對水生植物生存構成嚴重威脅。

●福壽螺: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形成廣泛入侵,導致入侵地水稻減產甚至絕收,對農業生產和本土螺類的生存均有嚴重影響。
此類物種需納入重點管理,需嚴格禁止引種、減少并杜絕人為養殖、交易,嚴禁放生,開展持續性的監測和防控技術開發,實時掌握動態并開展有效防控;在水族館等特定場所養殖的此類外來入侵水生動物在取得許可且做好嚴格防逃逸措施的條件下可特許養殖。2. 對生態安全有嚴重威脅但具有其他經濟價值的物種

●牛蛙: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但已在我國廣泛水域建立野外繁殖種群并造成了巨大的生物多樣性危害,養殖過程對環境的破壞也較大。

●大鱷龜:有一定經濟價值和養殖規模,但在多地已形成自然種群,生態風險極大。

●巴西龜:有一定經濟價值,但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已形成入侵,是人為放生引起入侵的代表。
此類物種同樣需納入重點管理,需區分合法養殖和入侵管理,在做好防逃逸的情況下可以合法養殖和貿易,嚴禁放生和增殖放流等;對于在自然水域形成危害的群體和個體,要開展針對性的防控技術開發與示范。
(二)對糧食安全有促進作用但對生態安全有威脅的外來水生動物
1. 對糧食安全促進作用大,目前尚對生態安全威脅小的外來水生動物

●加州鱸:主要養殖種,目前在自然水域僅有零星的分布。

●南美白對蝦:主要養殖種,目前在自然水域較少見。
需加強養殖管理,以防為主,合理規劃養殖布局,降低擴散和入侵風險,杜絕人為放生和增殖放流等活動,同時做好防控技術儲備。2. 對糧食安全促進作用大,已對生態安全構成一定威脅的外來水生生物

●小龍蝦(克氏原螯蝦):主要養殖種,在長江中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廣泛的分布,在水質較差地區數量最多,危害相對小或不明確,但在云貴的局部梯田地區形成了危害。

●尼羅羅非魚:主要養殖種,在珠江流域和南方沿海河流有廣泛自然種群分布,以環境受損水域數量最多,危害遠小于齊氏羅非魚。
需加強養殖和控制管理,防控結合,加強養殖管理,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方向,避免出現養殖過剩現象,對自然水域的個體加強監測和防控,同時做好防控技術的開發和集成。
3. 對糧食安全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已對生態安全構成威脅的外來水生動物

●麥瑞加拉鯪:重要養殖種和餌料魚,但在珠江和長江流域有較廣泛的分布,有一定生態危害。

●露斯塔野鯪:重要養殖種和餌料魚,但在珠江流域有較廣泛分布,有一定生態危害。
需加強養殖管理和監測,嚴禁放生和增殖放流,實時掌握養殖現狀和野生群體的擴散動態,從而及時開展人為干預和控制。
五、結語
外來水生動物的引種和養殖是把“雙刃劍”,既可以顯著促進糧食安全,也可能對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如何利用好這把“雙刃劍”,實現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雙重保障,是外來物種開發利用與國家安全建設方面的重要研究內容,相信通過科研和管理部門的聯合努力,經濟可持續發展與風險有效防控的雙贏局面終將實現。

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平衡
作者:顧黨恩、徐猛、韋慧、房苗、汪學杰、胡隱昌
參考文獻:
1.《“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2. FAO,http://www.fao.org/fishery/dias/en
3. 2021中國漁業統計年鑒
4. 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2)
特別致謝: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外來物種與生態安全重點實驗室
農業農村部外來入侵水生生物防控重點實驗室
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與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 新媒體 沈禹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劉宣 研究員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羅剛 處長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漁業發展戰略中心 徐樂俊 主任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劉春龍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郭傳波 研究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宋振 副研究員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唐永凱 研究員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繆凌鴻 副研究員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 李勝杰 研究員
淮陰工學院 羅思 博士
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 邱寧 博士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 丁兆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