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來胡子鲇的典型—革胡子鲇
外來胡子鲇中,最為人熟知的應該算是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了,其俗稱埃及塘鲺、埃及胡子鲇。作為廣東江河中“外來四大惡魚”之一(另外三種是羅非魚、清道夫和麥鯪)(圖1,圖2),革胡子鲇在南方名聲一直不好,雖然謠傳說革胡子鲇吃糞便長大是不可信的,但是由于具有輔助呼吸器官,革胡子鲇耐污染和耐低氧的實力在魚類中絕對是實力擔當,南方下大雨從下水道跑出來的大鲇魚大概率就是革胡子鲇。

圖1廣東外來四大惡魚

圖2外來“四大惡魚”在廣東的分布情況(2018)
由于“名聲”和口感都不好(也可以說是不符合現代飲食習慣,有點類似于肥肉在菜市場幾十年來的地位由高到低的變化),革胡子鲇在很多地區已經逐漸沒有市場,也失去了大的養殖價值。在自然水域,革胡子鲇也因為失去了捕撈價值加上其超強的生存能力而泛濫成災,在南方主要河流基本都有分布(圖3-圖7),在長江和黃河流域也有一定的分布。

圖32011年鑒江革胡子鲇

圖4東江革胡子鲇

圖5流溪河革胡子鲇

圖6漠陽江革胡子鲇

圖7西江革胡子鲇
革胡子鲇體型大,作為典型的肉食動物,危害比較典型。革胡子鲇捕食能力強,對本土魚類威脅較大,也能通過競爭作用影響本土胡子鲇和其它土著魚類的生存,在入侵地是高危的外來水生動物(圖8)。
在自然條件下革胡子鲇與本地胡子鲇雜交的概率不大,雖然革胡子鲇在人工條件下可以與本土種胡子鲇雜交,但雜交后一般不育,所以遺傳污染的風險相對較低。

圖8革胡子鲇及其捕食的紋唇魚
二、胡子鲇與其它鲇形目魚類的區別
作為主動引進的外來魚類,革胡子鲇本身其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優良食用魚類,古埃及的藝術壁畫中革胡子鲇是魚類中的主角之一,埃及庫巴尼亞旱谷遺址挖掘出來的魚骨大部分也來自革胡子鲇。正是由于生長迅速,容易飼養、抗病力強等優點而被廣泛引種。
除了革胡子鲇,我國還引進了另外2種外來胡子鲇,加上本土種胡子鲇,剛好4種胡子鲇(圖9)。


圖9 4種胡子鲇
胡子鲇科與其它常見淡水鲇形目魚類的主要差別在于:
(1)無脂鰭,不同于有脂鰭的長臀鮠科(長臀鮠)、鲿科(黃顙魚等)、鳠科(大鰭鳠、斑鳠等)、鮰科(斑點叉尾鮰)等(圖10);

圖10有脂鰭的黃顙魚
(2)背鰭長,須4對,不同于背鰭短的鲇科魚類(鲇、大口鲇、越鲇等)(圖11);

圖11背鰭短的鲇
三、幾種外來胡子鲇的引種和養殖
3種外來胡子鲇中最早引種的是蟾胡子鲇(Clarias batrachus),蟾胡子鲇原產于東南亞以及我國云南省,但是國內大部分地區的養殖種是1978年從泰國引進的,因此也被稱為“泰國胡子鲇”,有點類似于從歐洲引進丁鱥(雖然額爾齊斯河也有原產),蟾胡子鲇的形態與本土胡子鲇最為相似,主要區別在于蟾胡子鲇:背鰭條:60-76,臀鰭條:47-58;胡子鲇:背鰭條59-63,臀鰭條42-46。蟾胡子鲇最大個體只有1500-2000g,比本土胡子鲇相比,優勢不大,且相互殘殺現象強,所以目前國內極少見有養殖。雖然蟾胡子鲇在國內“默默無聞”,在國際上卻是“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人稱外號“行走的鲇魚”(Walking Catfish)(表1)。
表1全球最具威脅的100種外來入侵種(魚類)
物種 |
原產地 |
入侵范圍 |
莫桑比克羅非魚 |
非洲 |
全球 |
褐鱒 |
歐洲、北美、西亞 |
全球 |
鯉 |
亞洲、歐洲 |
全球 |
尼羅尖吻鱸 |
非洲 |
維多利亞湖 |
大口黑鱸 |
北美 |
全球 |
虹鱒 |
北美 |
全球 |
蟾胡子鲇 |
亞洲 |
美洲 |
食蚊魚 |
北美 |
全球 |
**編寫這個名錄的肯定是歐美人,帶著自己的視角,也可能我們的起步晚,關注的不夠。
革胡子鲇體型大,體側顏色較深且有不規則黑色斑塊,第一鰓弓鰓耙數遠大于其他胡子鲇。革胡子鲇是1981年從埃及引進的,其生長速度極快,當年苗種可長到2000g,體型最大可達幾十公斤,且性情較溫馴,跳躍和逃跑能力低,是優良的養殖對象,也是我國養殖最廣泛,養殖量最大的外來胡子鲇,也是目前自然水域最常見的外來胡子鲇。
斑點胡子鲇(Clarias macrocephalus)是1982年從泰國引進的,其性情溫順,繁殖能力強,最大個體可達35cm,體側散布一些規則的白色小斑點,較容易與其它胡子鲇區分。目前斑點胡子鲇主要在廣西等地有少量養殖,在自然水域分布范圍相對狹窄。
胡子鲇(Clarias fucus)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地水域,在廣東、海南等地較常見,棲息于江河、池塘、溝渠中,體黃褐色或暗褐色,目前在廣東多地有養殖,具有相對較高的經濟價值。
三種外來胡子鲇與本土種胡子鲇的形態差異見圖12。
三種外來胡子鲇與本土種胡子鲇的形態差異見圖12。

圖124種胡子鲇模式圖(珠江所周錦芬,2018年繪制)
四、外來胡子鲇的未來
幾種外來胡子鲇中,蟾胡子鲇和斑點胡子鲇由于養殖量小,目前在自然水域較少見,危害較小,革胡子鲇是養殖量最大的外來胡子鲇,但隨著巴沙魚、斑點叉尾鮰(兩者是目前烤魚界的主角)(圖13)等的養殖,正在逐漸退出市場,現有的小規模養殖如何避免養殖逃逸和養殖丟棄是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圖13斑點叉尾鮰
革胡子鲇的生存能力強,在自然水域最大年齡可達25齡,且生長速度快,體型大,對其他物種威脅大;此外革胡子鲇一年多次產卵、相對繁殖力高、性成熟年齡低,有利于種群的快速擴散(圖14)。針對革胡子鲇野外種群,持續的監測與防控也是不可缺少的(圖15)。

圖14懷卵的革胡子鲇

圖15革胡子鲇野外調查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