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紋翼甲鯰(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又稱豹紋脂身鯰,隸屬于鯰形目Siluriformes,甲鯰科Loricariidae,翼甲鯰屬Pterygoplichthys,最為大家熟知的名字是清道夫。
類似于種類繁多的羅非魚,清道夫也包括翼甲鯰屬和下口鯰屬的多個種類。清道夫因形狀奇異,在觀賞魚市場也和其它甲鯰科魚類統稱異型魚;口下位,通常又稱下口鲇;背鰭高聳,胸鰭和腹鰭近水平狀展開,尾鰭較發達,狀如飛機,又稱飛機魚;因攝食殘渣等垃圾,又常被叫做垃圾魚(部分漁民也因為清道夫如垃圾一樣毫無經濟價值,因此稱其為垃圾魚)。
由于體型奇特,清道夫是部分玩家喜愛的對象,更由于具有清理殘渣,刮食藻類,作為觀賞魚養殖中清理魚缸的工具魚而被廣泛應用,同時由于養殖逃逸、養殖丟棄和人為放生等原因進入到自然水域。因自身生存和繁殖能力強,清道夫快速在我國南方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建立了自然種群,并通過食物競爭、捕食和棲息地破壞等作用對漁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由于沒有經濟價值,也沒有人愿意去吃這種長相丑陋,肉質不好,也難處理的物種,因此,沒有捕撈壓力的清道夫在自然水域的擴散速度極快。在自然水域中,最常見的就是豹紋翼甲鯰和野翼甲鯰兩個種。

豹紋翼甲鯰等的入侵,雖然有著人為放生和養殖丟棄的因素,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因素就是被部分用于治理河流水污染中來。過去為了治理水污染問題,部分清道夫等被作為“環保功臣”引入到江河中下游和城市周邊一些水質較差的河段,如珠三角地區,鑒江下游、練江等地,如今這些地區也是清道夫最泛濫的地區。

“法不溯及既往”,在生物入侵不被大家所熟知的年代,這種行為并不算有過錯。但是,人類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行為,卻是導致豹紋翼甲鯰日益泛濫的重要原因,不去截斷和減少污染源,導致有機和無機污染物源源不斷的進入河道,給土著物種帶來毀滅性打擊的同時,也給豹紋翼甲鯰的生存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空間和食物資源,不斷暴發的豹紋翼甲鯰反過來又不斷影響著土著種的生存和生態環境的穩定。
不僅僅是在利用豹紋翼甲鯰處理水污染上,在物種保護和棲息地保護等其他很多問題上也一樣,人類總是想著可以操縱生物和改造自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大部分行為最終會事與愿違,自食惡果。
來源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