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據統計: 2018年水產養殖產量為4991. 06×10
4
t,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77. 29%。淡水養殖產量為2959. 84×10
4
t,占養殖總產量的59%; 淡水養殖池塘面積266. 68×10
4
hm
2
,貢獻了淡水養殖75% 的產量。海水養殖面積204. 3×10
4
hm
2
,其中池塘養殖面積40. 02×10
4
hm
2
,貢獻了海水養殖12%的產量。水產養殖經濟產值9456×10
8
元,占漁業總產值的74%,可見池塘養殖在我國漁業經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我們把經營方式單一、以水產品輸出為主的池塘養殖稱為傳統水產養殖。傳統水產養殖業在滿足優質動物蛋白的供給、改善膳食結構、繁榮農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傳統水產養殖業已經完成了解決“吃魚難”的歷史使命,漁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變為人民對優質安全水產品、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與水產品供給結構性、漁業資源環境過度利用之間的矛盾。當前在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的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水產養殖業需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化增長動力,不斷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積極建設現代漁業。
根據生態循環原理和產業鏈構建理論,對傳統水產養殖場(區)進行生態化、景觀化和休閑化改造(簡稱三化改造),既可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延長漁業經營時間,又可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漁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漁民增收、漁業增效,是漁業經濟的新增長極,是促進美麗中國、美麗鄉(漁)村建設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促進意義。
利用現有生產工具和資源,對傳統水產養殖場(區)開展三化改造,是對傳統水產養殖功能的有效拓展,是對漁業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不僅可以吸納更多勞動力,促進漁民上岸、轉產轉業,還能緩解過度捕撈和對資源、環境和質量安全帶來的壓力,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是政治上對路、經濟上劃算、文化上傳承、生態上可持續、民生上得人心的現代漁業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是水生態系統的核心,沒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沒有美麗的水域生態環境,美麗中國就不完整、不充分。漁業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環境的產業,目前的發展方式粗放、效益持續下滑、捕撈能力過剩、漁業資源日益衰竭、資源環境壓力加劇等,都使漁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念,保護綠水青山,還漁業美麗本色,再塑“日暮紫鱗躍,圓波處處生”的景象,使漁業成為渲染美麗中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全社會的共同愿景。
傳統養殖場(區)三化改造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認為,我國鄉村旅游正在向觀光、休閑、度假復合型發展,鄉村旅游消費模式從觀光式旅游過渡為度假式深度體驗游,鄉村經濟發展路徑也日漸形成了鄉村主題化、體驗生活化、農業現代化、業態多元化、村鎮景區化、農民多業化、資源產品化等新趨勢。對傳統水產養殖場(區)進行三化改造,不僅能夠完全滿足鄉村旅游的市場需求,而且較一般鄉村旅游業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據《中國休閑漁業發展報告(2018)》,目前全國休閑漁業經營主體超過11萬個,其中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經營主體約4萬個,且大多地處旅游消費水平高、市民休閑意識強的沿海和城市經濟帶。隨著內陸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居民消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的轉變,會催生新的巨大市場需求,通過對傳統水產養殖場(區)進行三化改造為休閑漁業產業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和廣闊空間。
傳統養殖場(區)三化改造符合漁民增加收入途徑的需求
岳冬冬等研究表明漁民收入對漁業第一產業發展狀況的依賴程度高,其中水產品產量是代表第一產業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漁民收入增長呈現正向影響作用。2018年,在漁民家庭收入結構中, 家庭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90. 57%。一直以來漁民收入結構單一,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亟需拓展漁民增收渠道。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猛,產業模式不斷豐富,規模持續擴大。根據社科院統計分析,2019年上半年我國鄉村旅游15. 1億人次,同比增加10. 2%; 總收入0. 86萬億元,同比增加11. 7%,鄉村旅游正成為旅游市場的熱點。休閑農( 漁)業是鄉村旅游業的主要依托和載體,是農(漁)業與旅游業交叉融合的生產經營形態,成為促進漁業轉型升級、漁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形態,有助于促進漁業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對傳統水產養殖場(區)進行三化改造,可以讓漁民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己的休閑漁業發展之路,參與到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中去,從而提升漁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是一條既滿足時代發展要求又增加漁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實施傳統水產養殖(區)三化改造,實現水產養殖模式向集綠色生產、生態休閑和旅游觀光一體化方向發展,需要現代化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及基于種養結合的水產休閑景觀構建技術支撐。
2018年,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總結提出現代水產養殖有八大模式: (1)魚菜共生模式; (2)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3)多營養層次養殖模式; (4)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 (5)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 (6)多級人工濕地養殖模式; (7)集裝箱受控式循環水養殖; (8)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其中多種模式均可以作為生態化、景觀化、休閑化改造的有效途徑。例如“稻蝦共作”、“稻鱉共生”、“魚菜共生”、“魚果種養”等模式將養殖業、種植業、休閑旅游相結合,場景產品豐富、游客體驗程度高,既能使農業增產增收,又能推動休閑景觀農業發展,具有綜合養殖成本低、效益高、減少環境污染排放、環境經濟效益明顯等優點。多級人工濕地養殖模式中的造景技術可以兼顧生態化和景觀化改造,以養殖尾水的生態修復、景觀功能體驗為目標,通過在人工濕地系統中人為建立穩定的動植物、微生物關系的食物鏈網,使人工濕地在污水凈化處理的同時實現污水資源化; 多級人工濕地養殖模式中的生態護堤技術通過種植水生和陸生植物,對水域堤岸表層進行防護、加固,同時使水域堤岸生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增加、生態穩定性增強。這些現有的模式和技術手段為傳統水產養殖場(區)三化改造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
針對大小型傳統養殖場已有三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 大型企業傳統水產養殖場(區)生態化、景觀化、休閑化改造
遼寧省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擁有科研生產基地7個,水產苗種培育面積400hm2,陸上養殖面積1000hm2,蛤蜊崗海上沙洲管護面積10000hm2,工廠化水產苗種培育車間30000m3水體。公司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以蟹業為核心,結合現代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在漁業技術上注重創新,在科普文化上注重體驗,通過三化改造,在傳統養殖業基礎上開發了多元休閑漁業功能,主要包括綜合研發科普功能、觀光度假功能、農漁體驗功能、文化休閑功能,打造出臥龍湖垂釣冬捕、紅海灘濕地科學館展陳、濕地生態科普體驗互動、蛤蜊崗灘涂拾貝、稻漁綜合種養觀光、餐飲民宿接待等休閑漁業亮點,構建出生態復合型的產業發展模式,一個極具代表的現代漁業綜合體已孕育成型。
案例二: 小型傳統水產養殖場(區)生態化、景觀化、休閑化改造
浙江省武義偉民水產養殖公司擁有傳統養殖水面12hm2,近年來公司開始發展休閑漁業,劃出1hm2池塘用于人工濕地改造,建成經營性垂釣池。自改造以來,每周可通過垂釣出塘鱸魚500kg左右,青魚1000kg左右,綜合利潤提高了3倍。該養殖場通過實施三化改造,改變了傳統的養殖和經營模式,避免了養殖水產品集中出塘導致的低價格、高風險等情況,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水產養殖發展速度滯后社會發展速度。傳統水產養殖場(區)容易出現環境惡化、池塘設施和給排水道路破損嚴重、接待設施匱乏以及養殖污染和水資源浪費嚴重等環境生態問題。部分養殖場在旅游功能開發進程中,休閑開發思路閉塞,出現了簡單園林化與設計單一化等現象,旅游開發與環境提升并沒有改善原址的普通機械化,導致景觀化、休閑化不足,嚴重制約了景觀化、休閑化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漁業投入資金較少,政策扶持力度相對不足,資金短缺問題一直是休閑漁業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進行三化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高標準的基礎設施條件建設以及高品質休閑旅游項目建設。單純依賴現有傳統漁業的自我積累,無法滿足項目資金投入的需要。在漁民轉產轉業的前提下,漁民轉移到休閑漁業行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到新產業。隨著休閑漁業的發展及日益壯大,資金不足的現象將進一步加重。
傳統水產養殖場(區)功能開發的規劃設計研究尚不成熟,項目創新、協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設尤為薄弱。現有休閑漁業在漁業生產上多數仍保留傳統養殖模式,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標準、新穎性不夠、設施化水平低、可看性不強等問題。這些制約因素導致生態化程度偏低,景觀化建設不系統,休閑化改造標準和質量不高。
目前傳統漁業向休閑漁業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缺乏整體規劃、無序建設、項目雷同,建設標準和品位較低的問題。同時傳統漁業向休閑漁業發展的類型仍然以休閑垂釣型和生產經營型為主,休閑旅游產品開發少,規模偏小,休閑體驗不足,無法滿足高質量休閑需求,尤其在綜合開發水資源的觀光療養型和集科普教育、觀賞娛樂為一體的展示教育型休閑漁業更是缺乏。目前集觀賞、垂釣( 捕撈) 、住宿、餐飲、娛樂、度假、療養于一體的大規模休閑場所建設剛剛起步,尚未形成規模。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總體要求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部署,傳統水產養殖場(區)的三化改造兼顧了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是改造農村面貌,提升農村經濟的新舉措,有必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得這一模式廣為人知,進而在全國推廣,推動興起建設熱潮。同時注意宣傳口徑,加強簡易有效的小型養殖場休閑漁業發展的宣傳力度,擴大受益面,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
傳統水產養殖場(區)三化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求多個方面的專業技術,又要求學科交叉技術。要不斷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模式,形成技術儲備。應設立專門學科專業,加強科研投入和人才培養,不斷熟化現有技術,逐步結合實際并創新發展。制定相關操作規范和行業標準,引導發展方向不跑偏、模式不走樣。激發傳統水產養殖經營者自主創新和改造能力。努力形成有深度的技術體系、有廣度的模式樣板和有厚度的人才隊伍。
在推進傳統水產養殖(區)的三化改造過程中,漁業主管部門和水產技術推廣單位要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以擴大技術成果和推廣服務有效供給為核心,引導休閑漁業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經營,按照自然類型、空間分布、養殖特點等方面條件進行綜合考量,選擇代表性的傳統水產養殖場(區)進行改造,開展技術集成與示范,形成傳統水產養殖場(區)三化改造技術方案,推動發揮模式引領作用,打造漁業轉型升級的樣板。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和市場化運作,政府應緊抓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機遇,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積極制定傳統水產養殖場(區)三化改造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推動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制定相關政策,設立相關項目,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傳統水產養殖場(區)進行三化改造。
來源: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漁業知識分中心,漁業知識服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