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泊中有許許多多的魚類,她們形態各異,在水體中各司其職,形成水系統食物鏈的骨架,支撐著水生態系統,呵護著人類的水源。
遠看水域中的她們,其實是一株大樹,不同的種類就如同樹上的枝丫,勾勒出不同魚群們的親疏遠近,而每一條小魚就是大樹的綠葉,有密有疏,對應不同的魚類數量與總量比例,樹枝樹葉各有位置,但成為一個整體。
近看,可就要繼續超出你想象了,呆萌可愛的鱖魚,其實長有鋒利的獠牙,用來抓魚抓蝦,戰斗力兇猛;卷口魚肉嘟嘟的嘴唇上,長著密密的肉刺,用來括食河底的藻類;胖胖魚頭的鳙和鰱,則有個大的鰓,專來濾食水中的藻類和浮游動物。
魚體上刻錄著屬于自己的生態位信息呢,嘴部的結構與捕食有關系;身體的扁平流線、口形朝向與魚棲息的上、中、下層有關系。這些性狀正是魚體上的生態位信息密碼,解譯后便能通過顏值的判斷,魚兒們在水中的生態位置,因此,打“魚”一出生,它的江湖地位就基本確定了,不能隨意越位,比如青面獠牙的魚不能多,不然水里面的其它魚都給吃了,河流生態系統也就坍塌了。問題來了,水中的魚類應該是怎樣的結構比例,才能協調支撐河流生態系統呢?
珠江所漁業資源生態研究室李新輝研究員團隊利用大數據,將不同種魚的生態位密碼信息建立矩陣,在多元統計分析和計算手段幫助下,制作“現狀河流魚類種類的生態位信息密碼”(A)和現狀魚類種類百分比組成信息(Ab)的平面多點圖,假設A的位置關系是未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位關系,Ab中的b數量結構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的結構,利用“空間生態位對比回溯法”,便能判斷出或是這條河里的草魚多了三千條,或是那個湖的鯉魚少四萬只,這時通過開展捕捉或者放養人工魚巢,調整b數值,實現Ab中每種魚的位置朝A中同種魚的位置“歸位”,修復水域中的魚群生態,就達到了修復水域環境的目標。這正是該模型的技術原理。
近年來,魚群生態以及水域環境正遭受極大的影響,許多魚類數量快速減小,甚至消亡,而少有人知,應用大數據分析“野生魚兒們”,是當下生態治理的迫切需求,也與我們息息相關,關愛水域,從了解魚兒們的大數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