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件精神,為大灣區全局和長遠發展提供優質的水生生態系統保障。在國家全面開展“共抓大保護”、“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背景下,漁業資源與生態研究室聯合肇慶漁政支隊及高要大隊,在西江桂林沙江段開展了不同材料制作的人工魚巢修復實驗,通過對比實驗獲得了新的進展。
2019年3月4-7日在肇慶桂林沙江段,分別使用了蘆竹、茅草、象草、葵葉等4種天然植物材料制作人工魚巢約2000平方米。結合項目前期使用尼龍網、孵化毛刷等材料制作的人工魚巢,及水草種植棲息地修復實驗,共開展了六種不同材料魚巢、兩種類型的修復技術研究。通過對比實施期間魚巢粘附魚卵數量,發現不同材料魚巢效果的優劣順序為蘆竹、茅草、葵葉、象草、人工材料;分析了天氣、氣溫、水溫、魚巢入水天數等因素與魚巢粘附魚卵數量的關系,初步掌握了影響鯉魚到魚巢產卵繁殖的關鍵要素,項目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對人工魚巢修復技術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