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下旬,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科技人員在西江水質監控的常規采樣中發現大量有害藻類——微囊藻群體。西江是廣東珠江沿線城市直接或間接的重要飲用水來源之一,其相對優良的水質和礁群流體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目前,西江干流多個江段被劃為重要的漁業資源保護區,成為魚類生物的重要繁衍、棲息地。該藻類的出現引起了當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微囊藻屬(屬下物種)是世界范圍內最廣泛分布的藻類之一,常見于富營養化的湖泊、水庫、庫灣以及淡水池塘,嚴重時在水面大量聚集形成水華,是藍藻水華最主要的優勢種。由于微囊藻生長迅速、繁殖快,并且其次生代謝產物為微囊藻毒素------肝毒素,會造成肝內出血、肝壞死,甚至肝癌等。歷史上,該藻曾造成多次嚴重水體污染事件。1996年,巴西血透析水被藻毒素污染,導致60多人死亡,震驚全世界,也使得微囊藻毒素受到廣泛關注;2007年夏季,我國太湖藍藻水華事件,造成環太湖居民“飲用水危機”;2008年夏季,我國三峽壩前支流香溪河庫灣首次大規模爆發藍藻水華的事件,引起生態環境學家們對大江大河上修建大型水壩的激烈爭論;我國滇池常年暴發的藍藻水華,國家每年都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治理。
微囊藻胞體內具有偽空胞結構,形成特有的浮力調節機制,在流動性小的靜水半靜水水體中出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在大江大河干流尚未有大規模出現的報道。由于西江自廣西梧州到珠江口并無水壩,常年水體流速較大,大量出現微囊藻細胞的幾率不大。珠江所科技人員推測,本次在肇慶江段采集到大量微囊藻群體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與采樣區域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本次采樣區域主要位于肇慶閱江大橋附近,該區域是珠江干流最為寬闊的區域之一,水面寬廣導致水體流速降低,加上下游由海入江的水體的頂托作用,在該區域形成了一個酷似湖泊的緩流區域;二是與近期的持續高溫天氣有關,進入7月以來,珠江流域范圍內長時間持續高溫,但流域整體降雨量不大,上游來水量減少、水體流速減小,泥沙含量降低,為微囊藻的生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三是與西江水體環境條件有關,根據多年監測數據表明,西江水體盡管藻類生物量不高,但水體N、P等營養物質,已遠遠超過富營養化水體標準和藻類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條件,一旦其它條件適宜,藻類即會大量增殖。
盡管本次西江干流出現大量微囊藻細胞聚集現象,可能是由于多種因素引起的偶然性事件,但是一向被認為水質良好的西江水體,目前呈現水體富營養化態勢加劇,有毒有害性水華藻種大量出現的狀況,珠江所科技人員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應相關情況,已經引起高度重視。


附圖 西江肇慶段水樣顯微鏡下觀測到的微囊藻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