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處長江上游,稻田資源十分豐富,總面積3600多萬畝,稻田養魚歷史悠久。四川堅持生態優先、稻漁互促、穩糧增收的發展思路,積極指導各地利用高標準農田、冬囤水田等資源,依托新技術新模式向傳統稻田資源要效益,大力發展繼承傳統稻田養魚優勢并推陳出新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為漁業擴面增量、提質增效提供了新動能、開辟了新空間。2018年,四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及產量均居全國第2位。2019年,預計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474.6萬畝,同比增長1.31%,水產品產量40.37萬噸,同比增長5.28%。全省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6個、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56個。
一、不斷強化政策引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稻漁綜合種養,2014年省政府發出了加快發展現代水產業的通知,要求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016年省政府召開全省現代水產產業工作會,明確要求稻田資源豐富的地區,要以穩糧增收為重點,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殖業,各級政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要內容。2017年省政府再次出臺了加快發展現代水產產業的意見,強調要積極利用低洼地、下濕田、冬囤水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省農業廳庚即制定了加快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指導意見,并召開全省現場會,動員和部署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工作。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四川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明確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主導產業之一,納入了發展規模考核指標范圍;省財政對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園區分別一次性補助2000萬元、1500萬元、1000萬元。這一系列舉措出臺和落地,為全省加快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撐和保障。
二、夯實產業發展規劃。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為建設現代漁業的重要內容,納入全省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要建設一批“千斤糧萬元錢”的稻漁基地。2017年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建設1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的目標任務。2019年7月,省政府召開全省現代水產產業現場推進會,提出“嚴格落實園區稻漁綜合種養核心區面積發展規模指標,在川北、川東、川南和川中等水稻主產區,對100萬畝示范基地改造升級”;9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川魚產業主要布局在60個漁業產業優勢明顯和宜漁稻田資源豐富的重點縣,打造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150萬畝。圍繞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農業農村廳牽頭擬定了《川魚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近期將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后實施。《方案》提出,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對1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改造升級,對50萬畝冬(囤)水田進行標準化改造,到2022年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面積達到240萬畝。
三、打造稻漁產業集群。根據平原、丘陵、山區等區域稻田資源稟賦的差異,探索不同類型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集群。一是打造平原稻漁產業集群。以成都、德陽、眉山等為核心,建設了30萬畝平原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形成了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業共營制+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邛崍市、廣漢市引入四川中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創客”的模式建設稻蝦綜合種養核心示范基地3萬多畝,發展農民創客300余名,有效地增加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收入。二是打造川南稻漁產業集群。以內江、資陽、自貢等為核心,建設了30萬畝川南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其中,隆昌市以稻漁綜合種養為核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縣,采取“農業園區+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在南部、北部和西北部建設了四大稻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稻漁12.6萬畝(稻蝦6.6萬畝),建成千畝以上基地11個、萬畝以上3個、省級示范基地5個,實現產值6.6億元。三是打造川東稻漁產業集群。以綿陽、南充、遂寧等為核心建設了20萬畝川東稻漁產業集群。形成了“專業合作社+農戶”、“農戶+合作社+合作聯社+科研院所”等經營模式,如江油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萬多畝,有專業大戶1個、家庭農場28個、專業合作社5個,2019年預計實現產值6200萬元。四是打造秦巴山區稻漁產業集群。把稻漁作為產業扶貧和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在廣元、達州等秦巴山區建設了2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如廣元市昭化區采取“政府+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農戶”的模式,實現了“畝產九百斤優質稻,二百斤生態魚”目標,戶均年增收5000余元,帶動昭化、蒼溪、劍閣三縣區2143戶貧困戶7218名貧困人口發展稻漁。
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一是以園區為抓手,推進“稻”“漁”融合發展。堅持“立足園區育水產,發展水產壯園區”理念,科學規劃,統籌布局,推動形成規范化稻漁園區為主的現代農業園區格局,促進“稻”“漁”融合發展。今年四川省以6個縣為重點,以稻漁綜合種養為主導產業建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每個落實了1000萬元先期培育資金。二是依托稻漁綜合種養推動三產融合發展。緊密結合“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促進稻漁綜合種養與美食餐飲、特色民宿、漁事體驗、休閑垂釣和科普教育等旅游業態充分融合,以稻漁綜合種養為主題的“中國農民豐收節”、開江縣大閘蟹節、中倫小龍蝦節等休閑漁業節慶廣受群眾歡迎。預計全省休閑漁業產值49億元,同比增長9%。全省各類休閑漁業基地超過1500家,其中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0家。三是抓好優質稻漁品牌培育。大力開展優良品種引進、示范、推廣,扶持和引導有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著力打造優質大米、水產品品牌,把稻漁共生“優質、生態、無農殘”理念融合到品牌宣傳、包裝設計中,結合各類展會和推介會,重點宣傳和推介,提高稻漁共生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五、落實各項保障政策。稻漁綜合種養納入農業用水、用電、用地等方面優惠政策范圍,享受農業領域政策性貸款優惠政策。省級財政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推進工程、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等項目引導,地方財政給予稻漁綜合種養相應配套資金,改善和提升基礎設施條件。各級地方財政紛紛采取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如成都市、內江市等將稻漁綜合種養納入了財政資金補助范圍加以支持。據統計,近兩年全省各級財政投入4億元資金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帶動10億元社會資金投入。交通運輸部門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支持現代漁業園區、規模化養殖基地的道路設施建設。水利部門將規模化稻漁綜合種養基地排灌設施納入水利建設統一規劃、將溝渠配套等納入相關項目予以支持。
原文地址鏈接:http://www.moa.gov.cn/xw/qg/201912/t20191209_6332975.htm
版權所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
承辦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
備案號:粵ICP備18024991號 粵公網安備44010302000148
網站保留所有權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 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