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于16日同意加強合作,共同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實力和可持續性。
雙方將通過南南合作促進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并將加強共同努力,以促進可持續的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管理,特別是在亞太區域。
“就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而言,中國幾乎在所有細分部門都位列第一”,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部助理總干事árni M. Mathiesen在與中國水產科學院院長王小虎簽署協議時表示。協議簽署儀式在糧農組織羅馬總部舉行。
“因此,毋庸置疑,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合作將為糧農組織帶來巨大價值,”Mathieson說道。
若得到支持并采取規范和環境敏感型發展辦法,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將有能力為改善發展中國家社區的生活和生計做出重大貢獻,也能夠幫助它們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隸屬于中國農業農村部,糧農組織與其之間達成的協議將為在氣候變化威脅日益加劇背景下推進履行可持續發展承諾做出寶貴貢獻。
根據該協議,糧農組織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將促進開展聯合研討會和講習班、信息交流和技術轉讓。雙方將支持旨在促進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舉措,并幫助增強漁民和漁業部門其他工作人員的抵御力,與此同時,雙方還將進一步加強對區域和全球貿易中的魚類產品的監管并提高其安全性。
南南合作以及涉及第三國和其他合作伙伴的三邊合作打破了捐助方與受援方之間的傳統雙邊格局,能夠有效創造就業、建設基礎設施和促進貿易。
通過這一合作,糧農組織在過去20年間向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北非和其他地區的80多個國家派出了20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促進了技術經驗和專門知識的交流。
今年是"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計劃"十周年,該計劃已經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地區的12個發展中國家中的7萬多人提供了直接惠益。自糧農組織和中國于2009年啟動南南合作計劃以來,中國專家持續向非洲和亞洲其他地區農民分享其知識和技術,以提高谷物生產、畜牧業、漁業和水產養殖及其他領域的農業生產力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