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廖靜 轉載自海洋與漁業雜志
編者按
“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這是總書記的期待,也是人民的期待。
長期以來,在南粵大地上,一大批漁業科技工作者走出熟悉的實驗室,立足廣東,放眼全國,扎根產業一線,甘做“科技漁夫”,為全省乃至全國漁業發展、漁民增收和鄉村振興默默奉獻著光和熱。
他們堅信,漁業科技成果只有服務產業才有生命力,只有從解決漁業產業的難點和痛點出發,圍繞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開展研究工作,科技工作的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
他們的成果來源于一線,服務于漁農。他們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把智慧留在了塘頭間。他們用科技之筆繪就了南粵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藍圖,有力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本刊記者專訪了23位在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漁業科技工作者:他們有水產戰線上的老兵,退而不休醉心漁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也有科研教學兩不誤的育人者,默默為水產事業培養接班人,他們有的半路入行,也有人一直潛心躬耕。然而他們都秉持著相同的初心和使命,以漁為業,服務生產,服務發展。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與漁業同發展的故事。

參與解決吃魚難問題、研究土池養鰻技術、在乳源山區開發禾花魚品種……目前,黃樟翰雖然已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珠江所”)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繼續心系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從開始工作至今,他一心撲在水產養殖上近40載,不僅見證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珠三角漁業的崛起,還醉心研究土池養殖鰻魚的技術,創造一條魚致富的故事;退休后,仍遠赴廣東高寒山區解決當地魚種問題,開創了一條山區漁業致富的新路。
創造萬畝千斤塘高產記錄
上世紀80年代初,黃樟翰進入珠江所工作。當時人們正面臨“吃魚難”,所里的專家也一直在尋找解決的辦法,他便同前輩們一起,想方設法解決“吃魚難”問題。
他回憶,當時珠江所在廣州芳村附近有十七口試驗魚塘。科研人員利用流水和潮汐水養魚,使得草魚畝產達數千斤。隨后,他們利用此原理開辟了順德萬畝高產基地,為解決全國食魚難提供了解決方案,極具歷史意義。當初,黃樟翰團隊試驗流水養魚是在一個2.5米直徑、0.8米水深的水坭池中。他們采用每小時交換五次的“大流量”至少能養出2000斤草魚。后來他們又利用潮汐落差原理設計出池塘微流水養魚裝置,最高畝產草魚可達6000多斤。經過多次試驗,基于氧氣供應、人工飼料、土法免疫作用的養殖方法日漸清晰。于是,他們開始在順德踩點,最后選擇在勒流鎮進行了萬畝高產試驗,運用池塘養魚中的混養、輪養、套養等技術,輔以増氧機、經常性換水、人工配合飼料、土法免疫等一系列組合技術,大獲成功。“實現萬畝高產的靈感源于流水和潮汐水養魚。”黃樟翰說。
“可當時的農民思想較為陳舊,很多人都不愿嘗試我們這一套。”黃樟翰說。沒辦法,只好先做思想工作,給農民送機器送技術。這其中有幾戶膽大的農民,愿意嘗試。“我們讓這幾戶農民按照我們的方式養魚。”當年,他們的產量達到了畝產2000斤。“讓養殖戶的產量翻了兩番”,這在當時水產界引起了轟動,其余養殖戶便爭相采用這種方式和技術進行養殖,為隨后的萬畝連片魚塘試驗打下基礎。到1983年,當地創造了萬畝千斤塘的高產記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那個年代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黃樟翰說,自己很開心能夠參與其中。隨后這種高產的經驗也迅速在全國開始推廣,全國水產養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成功突破土池養鰻技術
除了解決“吃魚難”問題,鰻魚的養殖故事也是水產界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大事之一。作為當時珠江所土池養鰻技術研究的主要完成人,黃樟翰回想起這段故事仿佛就在昨天:“近些年,伴隨養鰻技術的成熟,我逐漸不去管鰻魚的養殖技術問題了。但實際上順德地區現在還有很多養殖戶,碰到問題還常常電話聯系我下(養殖場)去,他們還是很信賴我們這些當年跟他們一起并肩戰斗的老專家。”

▲ 黃樟翰與當地養殖戶合影
黃樟翰早在1986年開始接觸土池養鰻。據他介紹,當時在養殖鰻魚的主要是臺灣人,但養殖技術不行。以黃樟翰為首的珠江所團隊開始研究怎么配套增氧機、增氧機開機時間、如何開發水泥池養殖、藻類應該怎么培養等,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高效養鰻魚的方法。“當時很缺外匯,而成功養殖鰻魚后,1年可以產生10億美金的出口額。”如今,鰻魚已經助推順德榮獲“中國鰻魚之鄉”的稱號。2018年,順德鰻魚養殖面積約666.7公頃,總產量2萬噸。
而在研究土池養殖鰻魚技術的過程中,黃樟翰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在池塘里保持藻類的優勢品種。“這個問題到現在依舊是水產養殖的大問題。”他說,養殖就是要有前瞻性,營養均衡的藻類優勢種的保持,對水中氧氣的貢獻不容忽視。因為水中藍藻、綠藻等含量的不同,養出的效果完全不一樣。“關注水中藻類問題,仍舊是現在水產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大山深處的“黃專家”
如今,作為水產戰線一名退休老兵,黃樟翰仍對水產事業念念不忘。2014年以來,他帶領技術團隊走進貧困縣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開啟高寒山區漁業科技惠農之旅。這些年,他基本上每個月會在乳源呆十來天,到田間地頭走一走,與養殖戶聊一聊,給他們進行技術指導,幫助完善當地禾花魚養殖人才隊伍建設,被當地養殖戶親切地稱為“黃專家”。
禾花魚是乳源當地的特色水產養殖品種,又名石鯉,養殖歷史長達數百年,但傳統魚種主要人放天養,生長速度慢、繁殖周期較短,難以市場化推廣。借助多年一線養殖經驗,黃樟翰與團隊巧妙地采用“北種南繁”做法:把禾花魚運到氣候溫暖的江門市繁育,待魚苗培育至一定規格后再運回乳源瑤族自治縣放回稻田里。這大大縮短禾花魚養殖周期,提高了養殖效率。
同時,黃樟翰與團隊對禾花魚進行定向選擇育種,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提純復壯,對魚種進行品種改良。目前新品種已選育到第六代,新品種禾花魚生長速度比原來快4倍,體高、身短、易捕撈、難逃跑,非常適宜當地稻田養殖。2020年12月9日,大橋石鯉(即當地禾花魚)通過2020年第四次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
品種改良后,黃樟翰致力于稻田養殖禾花魚推廣事業。在當地縣政府支持下,攜手當地合作社開展標準化禾花魚養殖研究與推廣示范。在他的指導下,中沖村成立富民合作社,開始規模化稻漁綜合種養。2018年,中沖富民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通過考核成為廣東省內首家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示范區稻田養魚面積達1560畝。合作社結合現代電子商務技術,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包裝和銷售稻魚產品,帶動社員及周邊農戶增產增收,形成了一套獨特生產技術模式和產業經營模式。為幫助當地漁業養殖取得長遠發展,他所在的團隊與當地農業機構聯合編制的《稻田養魚技術規范》地方標準,為當地水產養殖事業提供長遠指導。
如今乳源當地的復耕率大大提升,農戶和合作社的熱情高漲。當地村民還把河灘、荒地和多年的棄耕地重新改造成了水田,皆因在稻田里放養禾花魚能夠大幅提高種田收入。據介紹,中沖富民合作社幫扶4戶貧困戶在加入稻田養魚后,人均年收入達到8000元;當地其余貧困戶加入稻田養殖禾花魚后,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除此之外,黃樟翰還以個人名義給一些經濟困難養殖農戶捐款,作為養殖禾花魚啟動資金。他表示:“希望大家把禾花魚養好,提高收入,日子過得更好。”
黃樟翰說,當地有了禾花魚這個名片,還可以吸引珠三角游客過來,體驗農戶生活、購買農家米、南瓜、青菜、雞蛋等農產品,為當地農戶帶來更多收入。因此他的微信朋友圈常常記錄著乳源山區的動態。據介紹,利用禾花魚的良好口碑,乳源當地連續四年舉辦了“禾花魚美食文化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玩。在發展漁業養殖的同時,也為當地生態旅游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已經65歲的黃樟翰,深得一線養殖戶的信賴。他勉勵年輕水產科研人員:一定要自己技術過硬,才能得到更多養殖戶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