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鯉
脂鯉通常長有脂鰭,原產于美洲大陸,是個龐大的淡水魚群體。總體來說脂鯉的體型一般較小,不同種之間大小和形態差異也各有不同,大部分物種是水族缸的常客,也有部分是常見的養殖種類。
我國引種的脂鯉種類較繁多,常見的有彩裙魚(Gymnocorymbus ternetzi)(圖1)、真唇鯪脂鯉(飛鳳、美國旗)(Semaprochilodus insignis)(圖2),斯氏鋸腹脂鯉(粗線銀板)(Myleus schomburgkii)(圖3)、巨狗脂鯉(白金猛魚)(Hydrocynus goliath)(圖4)、霓虹脂鯉、大顎小脂鯉等觀賞魚類。也有短蓋肥脂鯉(淡水白鯧)(Colossoma brachypomum)、條紋鯪脂鯉(巴西鯛)(Prochilodus lineatus)等常見的養殖魚類。

圖1彩裙魚

圖2飛鳳(真唇鯪脂鯉)

圖3斯氏鋸腹脂鯉

圖4巨狗脂鯉
二、3種典型外來脂鯉
雖然外來脂鯉的種類眾多,且引入我國的種類也不是小數目,但是將脂鯉與外來物種入侵聯系起來后,最著名的當屬納氏臀點脂鯉(Pygocentrus nattereri)、短蓋肥脂鯉和條紋鯪脂鯉3個種。可能學名大家都不熟悉,或許直接說通俗的名字更加“如雷貫耳”,食人鯧(納氏臀點脂鯉)、淡水白鯧(短蓋肥脂鯉)和巴西鯛(條紋鯪脂鯉)。下文均用俗名代替。
食人鯧是兇猛魚類的代名詞,不用解釋,光是聽見名字就已經知道一二了。

圖5食人鯧
淡水白鯧是常見的養殖魚類,年產量6.9萬噸(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20),是脂鯉中食用量最大的種類。

圖6淡水白鯧
巴西鯛和麥瑞加拉鯪、露斯塔野鯪一起是南方常見的餌料用魚,也是珠江流域部分河段的常見外來入侵物種和優勢種。

圖7巴西鯛
三種脂鯉的體型比較相似,特別是食人鯧和淡水白鯧最為相似,很容易鑒定錯誤,其實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臉(頭)”、“看嘴”、“看牙”(圖8)。食人鯧和淡水白鯧的頭卵圓形、眼離吻端近,小口脂鯉的頭近菱形,眼離吻端稍遠。食人鯧和淡水白鯧在體型和頭上差距極小,其主要差別在于口裂和牙齒上,在體色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淡水白鯧口裂較小,接近反c(
)型,食人鯧口裂較大,>型。小口脂鯉的唇較發達,包裹上下頜(圖8)。

圖8三種脂鯉的頭部及口裂
在牙齒上,食人鯧,牙齒1排,較尖銳;淡水白鯧牙齒2排,下頜外層牙齒較大。在體色上,食人鯧背部墨綠色,有多個小的深色斑紋淡水白鯧背部銀白色,無明顯斑紋;巴西鯛的口唇發達似吸盤。

圖9三種脂鯉的口和牙齒
三、食人鯧
食人鯧隸屬于脂鯉目、脂鯉科、臀點脂鯉屬,原產于南美地區,主產于亞馬孫河流域,因具有攻擊人類的特征而得名,由于其兇猛的個性,鋒利的牙齒,深受全球觀賞魚玩家和博物館的喜愛(圖10)。

圖10博物館里的食人鯧(拍攝于曼谷水族館)
由于管理不嚴和不法商販的走私行為,在觀賞魚市場買到食人鯧并不難,這也造成了食人鯧在我國多地傳播和銷售(圖11)。

圖11食人鯧
盡管國家加強了對食人鯧進口、售賣和養殖的監管,但是還是有極少部分的食人鯧進入到了自然水域,并引起了轟動全國的“柳州食人鯧事件”,也正是因為這次事件,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了食人鯧“食人”的本性,政府也開始真正重視起食人鯧這類高危的外來水生生物。

圖12食人鯧
雖然自柳州食人鯧事件后,食人鯧在我國的自然水域銷聲匿跡了很多年,現有的證據也無法證明食人鯧已經在自然水域建立了種群,因此食人鯧只能算是外來物種,不能算是外來入侵物種。
盡管如此,但另一種與食人鯧很像的外來魚類卻經常在河流中被發現,而且經常被錯認為是食人鯧,或者被炒作為食人鯧,這種外來魚類就是淡水白鯧。
四、淡水白鯧
淡水白鯧隸屬于脂鯉目、脂鯉科、肥脂鯉屬(圖13),同樣原產于南美亞馬孫河流域,由于個頭大,生長速度快等特點,是我國淡水養殖的主要品種(圖14),年產量為68651噸(數據來源于2020版漁業統計年鑒),養殖量最大的為廣東、廣西、浙江等地區。

圖13淡水白鯧
隨著養殖逃逸、人為放生等一系列因素,淡水白鯧在南方的河流并不少見,在海南、廣東、廣西多個地區的河流中均有野生個體的存在(圖15),在部分水域也形成了自然種群,對土著魚類的生存同樣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圖14養殖的淡水白鯧

圖15自然水域的淡水白鯧
雖然淡水白鯧不具備主動攻擊人的本性,牙齒不如食人鯧鋒利,但是其咬合力同樣不小(親測過,建議不要輕易嘗試),所以經常也有好事者將手指或者食物塞進淡水白鯧口中,來制造食人鯧咬人的畫面。
盡管淡水白鯧對生態具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其風險程度遠小于食人鯧,因此將淡水白鯧錯認為食人鯧常常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也不利于兩種外來生物的科學防控和管理。盡管如此,對于淡水白鯧的養殖管理和防逃逸措施同樣至關重要。
五、巴西鯛
巴西鯛又稱小口脂鯉,隸屬于脂鯉目Characiformes,無齒脂鯉科Curimatidae,鯪脂鯉屬Prochilodus(圖16)。原產于南美,上世紀末從巴西引進。
巴西鯛生長速度快,但肉橙黃色且品質并不太好,因此在食用魚市場并不大受歡迎(當然口感因人而異,或許有人喜歡呢),但是由于繁殖量大和生長速度快的特點而被廣泛作為餌料魚使用。

圖16巴西鯛
由于養殖逃逸和人為放生,養殖范圍廣的巴西鯛很容易進入自然水域,進入自然水域后由于食量大,生長速度快,在自然水域往往很快形成優勢種群,目前在我國南方有廣泛分布(圖17),可通過食物競爭嚴重影響本土魚類的生存和生長,是風險較大的外來入侵物種。

圖17野采的巴西鯛
六、外來脂鯉的隱患和應對措施
我國沒有本土的脂鯉目魚類,所有的現有種類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雖然多數種類促進了觀賞漁業的發展,但是部分高危種類如食人鯧等卻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具有較大威脅,是需要嚴格管控進口和貿易的種類。
部分養殖種類如淡水白鯧,是養殖中的常見種,但在自然水域也常有發現,需要提早采取防范入侵的措施。
巴西鯛是目前已形成廣泛入侵的種類,由于在餌料魚市場尚有一席之地,不至于像齊氏羅非魚和清道夫一無是處,但其生態隱患如何緩解和消除卻任重道遠。
此外,一些其他的脂鯉目魚類如斑點銀板魚(圖18)等在自然水域也偶有發現,今后會不會暴發也同樣需要系統的調查和研究。

圖18斑點銀板魚(海科院俊哥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