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放生和丟棄是外來水生生物到外來入侵水生生物轉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善惡一念之間,一個觀念的改變勝過巨大的經濟和人力物力投入。
一、外來物種的入侵過程及我們能做什么?
外來物種的入侵包括引入、建群、擴散和入侵四個階段,具體包括:
(1)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導致了外來物種傳入我國(也包括境內的引種),最典型就是觀賞引種和養殖引種(圖1)。

圖1 觀賞魚市場引種的外來魚類
這個時候的防控最為簡單,遵守《生物安全法》的規定,不引進非必要的外來物種,不傳播和攜帶外來物種,外來物種引種前要做好生態風險評估(圖2)。

圖2 嚴禁引種的食人鯧
(2)養殖逃逸、人為放生導致了外來物種進入自然界(圖3)。

圖3 珠江邊的人為放生活動(廣東電視臺記者供圖)
養殖的個體本身并不會形成危害,只有進入自然界的外來物種才有可能造成危害,要避免外來物種進入自然水域,除了做好養殖管理以外,還要做到不放生和丟棄外來物種,這一部分是公眾參與度最高也是科普最有效的階段(圖4)。

圖4 觀賞魚養殖場周圍的魚類構成(花地河的養殖逃逸和養殖丟棄)
(3)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破壞促進了外來物種的擴散(圖5)

圖5 受污染河涌的羅非魚
羅非魚等外來物種的入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水質的下降和資源破壞導致的本土生物多樣性喪失,空余了大量的生態位,給適應力強的外來魚類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和食物資源。因此防控外來物種入侵,還應該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健康(圖6)。

圖6 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的自然河流
(4)形成危害的外來物種成為了外來入侵種,如大量取食水草的齊氏羅非魚(圖7)。

圖7 齊氏羅非魚取食的水草
對于已經形成入侵的外來物種,想徹底清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夠發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發動人民,肯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圖8)。

圖8 積極參與捕捉非洲大蝸牛
二、不適宜放生和丟棄的常見外來水生生物









